佛滔算命

当前位置:佛滔算命网首页 > 佛滔讲堂 > 佛滔专栏 >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

哈尼族的传统节日

时间:2014-07-16 17:16:04 来源:佛滔算命网

哈尼族信奉"万物有灵"的原始自然宗教,其节日主要与自然崇拜、生活习俗有关。主要节日有十月年、祭母节、祭竜节、六月年、吃新米饭节、端午节和中秋节。

哈尼族的春节

哈尼族在除夕前几天,妇女们就忙着做耙耙,小伙子则上 山砍竹木,在村中广场上搭秋千。思茅地区的哈尼族人民还支 “磨秋”(形如翘翘板,但可以转动)。初一至初三,男女老少 都纷纷到广场上荡秋千或坐“磨秋”。景谷、镇远等地的哈尼族人民夜间要跳舞,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,寻找意中人。如遇 “龙日”(以十二生肖记日),大家要围坐一起,由老年歌手唱 酒歌,内容大都是本民族的古老传说,缅怀祖先,预祝来年 日子兴旺。 卡多人的“新米节”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,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卡多人 (哈尼族支系)的“新米节”,庆贺以稻谷为首的“五谷”、“六豆”成熟的日子。这天,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饭“尝新”。他们认为,吃了新米饭的人,在这年里就能增强体质,产生出一 股新的力气来。如果到这天新谷还不上场,他们也要把谷穗或 刚孕穗的谷苞采回一些来,烤干磨成面粉,拌在其它食物里 吃,以表示在“新米节”尝到了新。

“苗爱拿”节

栽插结束后,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“苗爱拿”节。 “爱拿” 意思泽成汉语为“栽完秋后的休息天",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。节日当天,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、一头羊,各家都分 一份。过了“苗爱拿”节,就可以吹牛角号。据说,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。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:从前过“苗爱拿” 节时,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,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,总往田里跑。牧童没办法,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:“可爱的老牛,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,现在秧已 栽完,请你们休息吧。“耕牛听懂了,撒着欢上山了。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,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,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,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。 另外,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、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 方。过节这天晚上,燃起一堆堆箐火,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 舞、唱歌直到深夜。

磨秋节

磨秋节,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: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 或狗日(十二生肖记日)举行,又称“五月年”。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,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。 很久以前,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,哥哥叫呵朗,妹妹叫阿 昂。阿朗武艺过人,阿昂聪明秀丽,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。 那时候,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,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, 有时几天不出来,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。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 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。这天,兄妹俩砍 来栗木,创制了磨秋,他们骑上磨秋,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 来,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,找到了太阳和月亮。兄妹俩费 尽口舌,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,商定太阳白天出,月亮晚上 出。从此,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,庄稼生长得很好,年 年丰收。可是,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。为了纪念他们,每年农 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,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,同 时,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,春糯米耙粑,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——阿朗和阿昂。从此形成节日。

老人节

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,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 族,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——老人节。早上,小伙子上山挖松树,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。太阳偏西,圣自(专门过节的地方)已栽满了棵棵青松,全寨 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。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,锘锣 一齐击响。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、茶水,中年男女端 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、鸡蛋等食物,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。 接着,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,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,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阳猛套(老人圆舞)。 最后,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 情况,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,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, 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,给予批评。

十月年,哈尼语称"美首扎勒特"或"米索扎"。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,直至属猴日结束,历时五六天,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,内容最丰富的节日,类似汉族的春节。

十月年的第一天,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。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,姑娘们头上、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泡、银链、银牌,走起路来叮蹈作响,既好看又好听。

年节的头天拂晓,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,做团籽面,寨子上空响彻了“空通、空通"的舂碓声。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,烹制各种美味食品。属龙日那天上午,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,不吃早饭。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,全家共食,表示合家团圆。

中午,人们在寨子广场上架起高大的秋千,举行荡秋千活动。好斗的青年们则聚集在一起举行陀螺比赛和摔跤游戏。

晚上,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,人们围火而坐,老人们唱起本民族民歌《哈巴卡》和《根古调》,小伙子们则敲响铓锣大鼓,姑娘们跳起欢乐的"扭股舞",男女老少载歌载舞,通宵达旦。

按照传统规矩,年节的每天早晚吃饭前,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着一蛊酒和三个团籽送到村口倒掉,意即祭献祖宗。随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辈数最大的人家去,以示不忘血缘祖根。

年节里,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回娘家恭贺新禧,外甥要向舅舅讨压岁钱,娘家同宗亲属要好酒好肉款待,还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鸭蛋。

哈尼族素来好客,过年期间要请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里作客。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也要热情款待。吃过了还要送些粑粑、腊肉让客人带走。

有的地方,年节期间要举行"资乌都"活动,即欢乐幸福的酒会。各家各户将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,顺序摆在长长的蔑垫上,全寨人同饮共食,通街宴长达百十米,场面极为壮观。

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历十月间,当满山樱桃花开的时候,山间出了一个大妖魔,它糟踏庄稼,吞食人畜,弄得哈尼人不得安宁。有一天,它踏倒一户人家的篱笆闯入宅院准备偷东西吃,突然看见墙边一树樱桃花喷焰吐火,赤光灼灼,吓得魂飞魄散逃出院来。它又闯入另一户人家,扑向牛厩准备抓牛羊吃,主人急中生智,抓起一个铜盆甩了过去。"叮叮噹噹"的响声将妖魔吓跑了。晚上它又乘着夜黑摸进一户人家,主人听见"哗啦哗啦"的脚步声,就点亮火把来瞧,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吓跑了。妖魔一天被吓了三次,不敢再呆下去,从此就在哈尼山消失了。妖魔被吓跑的这天据说是属龙日,从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,作为过年的日子,十月年就此沿传下来。

祭母节

祭母节是哈尼族传统祭祀性节日。时间一般在农历二月里的第一个属牛日。

传说很久以前,有一位年轻的寡妇节衣缩食,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儿子养大成人,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。但是,好心的母亲却得不到好报,儿子不但不孝敬母亲,而且天天打骂母亲,对母亲的生活不闻不问,母亲忍受不了折磨,便投河自尽。

儿子的不孝造成了严重恶果,儿子也没有因减少了母亲而富裕起来,反而一天天穷困下去,最后只得讨饭为生。这时,儿子才猛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决心痛改前非。因为母亲是属牛那天投河自尽的,儿子便把那天定为祭母日。为了怀念母亲的恩情,儿子选择了寨子附近的一棵大树作为母亲的象征。

每年按时祭祀,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哈尼族传统的"祭母节",祭母节这天,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,带着祭品,以村寨为单位,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,扯来芭蕉叶,垫在地上,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、肉、鸡、甘蔗、糖果等祭品,并敲响大鼓和铓锣。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,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,并唱起思母歌。

歌中唱道:"身前立着母亲树,望见树,泪成串。唱上百歌,唱不完母亲的恩情。山泉不断,没有娘儿情意长。英雄都是母亲养,讨饭花子也有娘·····”唱毕,人们按照辈份年龄的大小,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。席间,老人们谈古说今,教诲青年人要遵老爱幼。大家议论、评判着山寨里每户人家对父母的好坏情况。好的赞扬,差的检讨,直到太阳落山才结束。

祭竜节

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,一年有两次。正月竜是祭祀寨神,祈求灭灾降福,人畜兴旺。三月竜是农业祭祀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,称为竜树,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,不论十家八家,还是一户人家,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。这棵树就是竜树。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,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。

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〈寨神相当于汉族的山神土地神〉的日子。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,这头猪被杀死后,即安放在树台上,呈跪匐状。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,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〈即红、黄、白,取喜、吉、净之意〉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,然后叩头膜拜。祭拜完毕,饮酒吃饭,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。

每年农历三月第一轮属龙日为三月竜祭竜神的日子。这一天中饭后,每户出一男人携一只鸡、一把香、一撮茶、一壶酒,红、黄、白糯米饭各一碗参加公祭。祭祀开始,每人喝一口花椒叶水净口,并将祭品交主祭者献于竜台。摆到谁的祭品,谁就叩头。祭祀完毕,饮酒吃饭,唱颂祈福辞。当天空现出星星的时候,举行迎神进寨仪式。寨里人点燃火把,敲响铓鼓到寨口迎接,公祭者们排成一条长龙。主祭者口唱迎神调:"天上的星星闪闪,己到时辰。寨里的铓鼓咚咚,迎接竜神。已是入祭的好时刻,请神动身。听大家歌舞欢唱,降福给人。"领头倒退着走出竜界,每退十步,即领唱"萨—乐—",群众踉唱"萨—乐—"〈即喜欢、吉祥之意〉,然后鱼贯进入祭竜广场。广场上摆一桌酒席,置一把椅子做为神的座位。主、陪祭者国桌而坐,唱起祭神词,祈求竜神保佑

梦见

推广